美国,这艘巨轮正经历一场内部风暴与外部孤立的双重考验。一边是加州街头硝烟四起,联邦与地方剑拔弩张。另一边是联合国殿堂冷语如潮,盟友都纷纷侧目。两种紧张空气交织,勾勒出一幅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时代画面。
加州,这个曾经的金色海岸、经济引擎,如今却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。联邦政府与加州在非法移民强制遣返问题上彻底撕破脸皮。白宫直接点名,斥责州长市长“无能失控”,仿佛要把他们钉在耻辱柱上,甚至放出“解放洛杉矶”、阻止“外国入侵”之类的狠话,赤裸裸威胁,如果州政府不作为,洛杉矶恐将沦为火海。
加州的反应也毫不示弱,直接祭出法律武器,再次将联邦政府告上法庭,誓要阻挠这场驱逐行动。而夹在中间的洛杉矶市长,则不得不宣布在部分区域实施宵禁,试图给这座沸腾的城市降温。
这场地方与中央的拉锯战,表面上的导火索,是联邦移民与海关执法局(ICE)在六月初突袭了洛杉矶多地。执法人员以“使用虚假证件”等理由,一夜之间逮捕了上百名非法移民。
这被普遍解读为,现任总统兑现他大选时“大规模驱逐”非法移民竞选承诺的实际步骤,磨刀霍霍,直指洛杉矶腹地那庞大的非法移民群体。
然而,这上百万人口并非空中楼阁,他们早已像毛细血管一样,渗透进这座城市的肌体。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,形成盘根错节的家庭与社会网络。强制驱逐,无异于硬生生撕裂无数家庭,引发整个移民社区的普遍恐慌,那种恐惧如瘟疫般蔓延。
更深一层来看,洛杉矶这座超级都市的日常运转,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非法移民。他们干着城市里本地人不愿碰的脏活、累活、要命的活儿。餐饮、清洁、建筑、农业……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,支撑着城市的基础运作。
一旦这支沉默的、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大军被连根拔起,洛杉矶的经济地基恐怕都会为之颤抖。也正因此,逮捕行动当晚,数百名被捕者的亲属及支持者闻风而动,迅速集结,包围拘留中心,嘶声力竭地要求放人。
冲突随之爆发。抗议者与警方短兵相接,后者动用了爆震弹、催泪弹等非致命武器,试图驱散人群。但怒火很快蔓延至拉丁裔聚居区,联邦执法人员全副武装,与怒火中烧的抗议者街头对峙,场面极度紧张。
抗议者则以焚烧杂物堵路,水泥块呼啸着砸向执法者作为回应。据国土安全部方面的说法,甚至有抗议者闯入了联邦执法大楼,袭击了在场的官员,并大肆破坏公物,局势迅速升级到难以控制的地步。
事态发展到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:联邦政府竟然破天荒地绕开了州长,直接调动国民警卫队进驻洛杉矶。这是自1965年瓦茨骚乱以来,绝无仅有的先例,直接挑战了美国联邦制下州长的军事指挥权。
甚至连国防部长都放出狠话,如果冲突不停,不排除调动海军陆战队介入。白宫则给加州官员扣上“纵容违法”的帽子,声称联邦必须“恢复秩序”,措辞强硬得不留一丝情面。
一时间,洛杉矶这座繁华都市瞬间草木皆兵,全城戒严的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。主要高速公路被拦腰截断,街头随处可见被点燃的自动驾驶汽车残骸,军警与民众的对峙形同冰冷的长城。
令人玩味的是,如此激烈的冲突,至今却没有传出大规模死伤。这让不少观察家开始低声议论,事件背后会不会是更高层级的、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较量,而非单纯的底层怒火爆发?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,在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。
与此同时,在大洋彼岸的国际舞台上,美国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。在联合国的海洋大会上,近六十个国家,包括其亲密的北约盟友法国,都公开对美国的海洋政策表达了强烈反对。
症结在于美国总统早前签署的一纸行政命令,它为私人资本深入海底、攫取美国单方面划定的“近海”关键矿藏与资源打开了绿灯。这里的“近海”,可不是国际海洋法公约里那清晰的12海里领海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。
它是美国自己拍脑袋,按照大陆架延伸单边划定的区域。说白了,这是在为本属于全球公海的海底资源,套上“美国专用”的马甲。这种行径,无异于把公海这片全球共享的自留地,圈成自家后院,打算肥水不流外人田。
公海资源,按理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,其开发利用理应在国际法框架下、通过多边协商进行。美国此番绕开国际社会,单方面授权本国企业,甚至向美国政府付费的外国企业去开采,无疑是对国际规则的粗暴践踏。
这种行径一旦开了先例,后果不堪设想。设想一下,太平洋底一块富矿,中国企业想挖,美国企业也想挖,各自拿着国内的许可令互不相让,这不是请来一场海底混战吗?资源尚未到手,各国已打得不可开交,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国家的长远利益。
更别提那潜藏的海底环境风险。在领海里开采若发生事故,污染了海域,至少还有个主权国家可以追责。可在公海深处乱挖一气,造成的生态灾难谁来负责?指望那些靠游说白宫、钻规则空子的资本家主动承担环保责任?太阳大概得从西边出来。
难怪不少国家毫不客气地指责,这是美国政府在公然践踏国际规则,干着“强盗行径”的勾当。白宫嘴上说着是为了在资源领域“超越中国”,但在观察家看来,这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短视之举,非但达不成目标,反而可能让美国自己也落得个孤家寡人。
无论是加州街头的硝烟,还是联合国殿堂的质疑,它们像两面镜子,映照出同一种政策倾向:挑战既有秩序,奉行单边主义与赤裸裸的实用主义。这种策略或许能在短期内捞到一些政治或经济好处,但长远来看,其对国内社会团结和国际秩序稳定性的冲击,正引发越来越广泛的忧虑。
当一个曾经主导构建世界秩序的国家,开始亲手拆解规则并从中渔利,其霸权地位的基石自然也会随之松动。毕竟,如果规则制定者自己都不按规矩来玩,凭什么要求别人遵守并承认其领导地位?这种逻辑在国内同样适用。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内耗,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撕裂,都在一点点掏空这个国家的内在活力。
有趣的是,在这场国内外的风波中,一些商界巨头的态度也微妙得很。例如,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,一度传出与总统闹得沸沸扬扬,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“嘲讽”,放了一张颇具争议的照片。
然而,在洛杉矶的骚乱爆发后,这位特立独行的科技大佬却罕见地与总统站在同一战线,公然支持对洛杉矶采取强硬措施,打击非法移民。他连续转发总统关于“解放洛杉矶,终结暴乱”的表态,并附上美国国旗图案。甚至转发了一张抗议者高举墨西哥国旗的照片,配文“这是不可以的!”
这种转变,不少人解读为:在共同的“敌人”(无论是骚乱者还是非法移民)面前,过去的恩怨可以暂时放下,利益联盟可以瞬间形成。
非法移民问题,在美国这样一个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,本身就极易被政治化。北美大陆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,从某种意义上说,除了土著,所有人都追溯着或远或近的移民足迹。将非法移民当作工具,目标往往不是问题本身,而是为了打击特定的政治派别。
以加州为例,这里不仅有大量拉丁裔移民,历史上更是墨西哥的土地。加州经济体量巨大,若独立,将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。总统政府不惜在加州这个民主党的大本营引爆一颗社会动荡的炸弹,核心目标正是打击对手的票仓,同时为共和党在这个“蓝得发紫”的州撕开一道口子。若能成功“翻蓝为红”,那对未来的政治版图,无疑是惊天一笔。
当内部的裂痕不断加深,外部的孤立日益显著,这个曾经令世界瞩目的超级大国,正驶入一片未知的海域。未来究竟驶向何方?恐怕连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。